方城石猴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项目类别是传统美术,项目编号为VII-56,项目保护单位为方城石猴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王忠义(已逝)、王国庆是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王国庆已被推荐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方城石猴产于方城县独树镇的砚山铺村,雕刻艺术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采用一种黄白色天然石料雕刻成形,再用红、黄、绿、黑四种颜料勾画而成,故又称“画成猴”。方城石猴的形态多样,有单猴、双猴、母子猴、猴背猴等。石猴作品的大小不等,高度小的3~5厘米,大的20多厘米,工匠们根据石料的形状决定将猴刻成什么样。石猴的形态无须设计,全是雕刻者用“心”刻出来的。它们个个造型古朴,有着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淳朴的乡土气息。
方城石猴主要分实用品、装饰品和陈设艺术品三类。所需工具也十分简单,有E锤、凿、锯、钻、砍刀、刻刀、油漆、颜料等。它的制作工序主要包括:看材料、初雕(白雕)、打磨、上油、涂色等。方城石猴石雕艺术的技艺都是师傅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教会自己的后人和徒弟,是一种比较难的雕刻技艺,在中原民间工艺石雕中独一无二,蕴藏着朴拙、率真的浓郁中原文化特色。
小石猴在中原民俗中是“吉祥纳福”之物,每年的春节和农历三月三,人们争相购买,互相赠送“好时候”。小石猴的许多造型寓意了很多不同的含义,如:猴跨一骏马而谓之“马上封侯”;一只猴骑在另一只猴的背上表示“辈辈封侯”猴与桃的结合,恰应了民间谚语“猴桃增寿”。石猴的这种独特的民俗特征是我国民间工艺极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它蕴涵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生命力和创造力。
原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王忠义老人,自幼喜爱石刻艺术,潜心研究石刻工艺技巧,其雕刻技法、工艺与宋代石刻有极大相似之处,粗犷神似,造型奇特,继承和发扬光大了前辈的石雕工艺,其许多作品被名流雅士收藏,被人们称为“美猴王”,年被评为河南省首批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