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经400多个春秋的皂河石磡宿迁网

宿迁网讯(记者徐其崇)在宿迁市湖滨新区皂河古镇陈家大院东侧大运河畔的石堤上,有一处向运河河道突出的石磡(kàn)。石磡侧畔的挡浪墙也相应地高高矗立,并且被筑成四方型的城堡,一般人来到这儿,总觉得这些设施十分奇怪。宿迁民间历史文化研究者王晓风介绍,他作为皂河本地人,只知道这里和附近的古代码头通称石码头,并不了解皂河石磡这个水利专用名词。如不翻阅历史文献,真搞不懂皂河石磡究竟是什么。皂河石磡文献记载石磡形成于明代经过查询得知,在清代水利工程文献和地方历史书籍中,多处提到皂河石磡,最常见的是作为水利工程管辖地段的标志使用。如《徐州府志·运河》中记载:“宿运汛南岸自窑湾至皂河石磡止,堤长四千八百七十丈九尺。”《宿迁县志·卷十》中记载:“邳宿运河厅管理邳宿运河,南堤自唐宋山起,至皂河石磡止。堤长一万二千五百十九丈。”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这道石磡最早形成于明代,迄今已有多年的历史。起初,石磡并非是用来划分水利工程范围和界限的标志,历史记载其早期为皂河税关所在地。清初康熙年间《宿迁县志》记载:“皂河集在顺德乡,去治西北四十里,为板闸户部巡关。”《淮关统志》中记载:“长山口税关,原设徐州长山地方。系清江厂工部分司稽征,归并淮关。不知何年移驻宿迁县之皂河集,无可考据。计距大关二百八十里,里、外河关房二处,共民房十六间,征收北钞。”这里记载皂河税关全名叫长山口税关,原来设在徐州长山,迁移到皂河以后依然保留原来的名称。该关口属于明代清江厂工部分司(淮安板闸税关的前身)管辖。但因何从徐州迁移到宿迁皂河,迁移的具体年代均无可考据。《淮关统志》成书于清早期,如果是清代本朝的设置,应该有清晰的迁移记录,唯一的原因是迁移年代在明朝,后因明清易代的战乱因素,资料缺失,导致无可考据。皂河是史上通商主要航道那么,皂河在明代尚未开凿运河,国家漕运在清代早期以前均通过黄河航道,为何要在皂河河道上设置税关呢?王晓风进行了一番解释。皂河,是一条历史久远的通商航道,其通航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时期。《郯城县志》记载:“墨河即皂河,在县东,旧通舟楫于宿迁,古郯子运道也。源出墨泉,在旧城东北一里许,色如墨,故名。”郯子为周朝所封,皂河即为郯子所开的通往泗水航道的人工运河。作为一条通航历史悠久的古河流,无论从国家运输的视角,还是站在民间的角度,都一直将皂河视作为航运主要通道。由于山东鲁南地区货物流通均需经过皂河进入黄河航道,所以,明朝统治者将原先位于徐州长山的税关迁移到了皂河口,专门对于来往皂河到黄河的商船进行征税。在当时的税关中,对于从豫东、徐州过来的航道称为“西河”。《淮关通志》记载:“西河者,亦即黄河也。河自徐、泗以来,出于邳州之西,故里俗皆呼为西河。凡伊洛之舟溯黄河而来者,总由于此。由是而或达安东,或入运渠,且有不至关口,即于宿迁、桃源以及诸路盘卸者,为道不一,而惟长山为扼其要耳”。正是因为黄河航道支渠众多,他省经过运河、黄河的商船易于逃税,而皂河税关设在河道关节重要的地方,所以,《淮关通志》写到:“惟长山为扼其要耳!”有关皂河石磡的历史文献鲜为人知的古代税收政策清代,税关稽征的商品内容五花八门,但各有定例,如南方的棉织品、丝织品、茶叶、瓷器、铁锅从南向北贩运,而北方的粮食、大豆、豆饼;直隶、山东、河南的梨、枣、柿饼、核桃、瓜子等鲜果和干果,经运河南下。从乾隆七年()至乾隆十三年(),运河淮安关粮食在关税总额中的比例为62.3%,乾隆八年,在淮安关过境的粮食、梨枣棉烟饼油(北货)、绸布姜茶及各种杂货(南货)的比例分别为62.3%、7.3%、25.3%;乾隆前期,合计北货超过70%,南货不超过23%。北货(粮豆占绝大比重)南运的规模超过了南货北运的规模。而对于这些商品征以不同税额的税收,各个关口都有明确规定。此外,对于商品具体种类,更是规定明确,如对于贩运杂粮的税额为:芝麻、菜子一石征银二分五厘,大米一石征银一分,粘米一石二分,豆一石四厘,杂粮一石四厘,豌豆一石六厘,蚕豆一石二分,麻子一石一分二厘,葫芦种一石一分,靛种一石二分四厘,麻饼一石六厘,豆饼一石四厘。其他油料、木行、日用品、用具、金银器等数千种货物全有定额税收。清代康熙十八年,由于皂河水位落差太大,加之税关拦截商船需要,朝廷工部拨付款项,在这里修筑了一道石闸。清代《徐州府志·卷十三》记载:皂河石磡石闸,康熙十八年建。需要注意的是,修建石闸的时候,运河航道和国家漕运仍然不经过皂河航道。这道石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基本作用是为了便于税关拦截民间商船而设。但石闸设立以后,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河道流速,提高了民间各种船舶通航的安全性。石磡是河段的标志到了康熙十九年,靳辅利用皂河河道,在黄河运道之外另开运道,于年内竣工。皂河开通的起初,运行平稳,但次年黄河大水冲淤皂河,致皂河口淤积,无法行漕。靳辅在皂河上游另开张家庄运口(今支河口),使皂河成为国家漕运的重要通道,民间商船更是得到许多方便。甚至康熙皇帝也曾亲自来到皂河巡阅,对于靳辅开凿的皂河航道大加赞赏。靳辅得到了康熙的首肯,一鼓作气,沿着皂河航道,在黄河遥堤和缕堤之间,继续开凿,仅用一年多时间,将中运河工程完成竣工。雍正六年,在原址整修皂河石闸,因皂河水位落差巨大,原先横向闸墙抵御水流能力较差,因此造成石闸部分被毁,故而此次整修,在横向拦截河流的闸墙前加修裹头。裹头为水利工程专用名词,指在水坝或船闸横向截流的闸墙前端,顺河流纵向加修一道半圆形包围石墙,因此,皂河石磡处的石闸就被命名为皂河裹头闸。《江苏通志·都水志》记载:“雍正六年,修筑皂河石裹头闸一座,金门宽十丈,高一丈八尺,挑越河一道,长二百丈,现今行漕”。这道裹头闸投入运营后,使用很长时间,至乾隆十九年,其东闸墙被洪水冲毁,石闸失去作用,仅剩河西岸的石磡,作为运河上宿迁皂河河段的标志和界线。皂河石磡遗址需加强保护乾隆三十八年,石磡附近的主河道开始淤积。到了道光年间,国家漕运的漕船改从镇区内月河行漕。据清同治《宿迁县志》载:“皂河石磡裹头闸,康熙十八年建,雍正六年修,并与以东挑越河,长二百丈,乾隆十九年,东闸墙塌卸,三十八年,正河淤垫,道光十一年,由越河行漕。皂河有一条河叫越河,当地人称之为月河,为河道工程设施。古代修建闸、坝,为减少对于闸墙、坝体的水流冲击,在主体工程旁边另开一道小型河流,越过主体工程,在主河道侧面形成半月形环流,越河的河堤称为越堤。皂河古镇有五河镇之俗称,越河即为五河之一。现在的越河尚有部分水域,其河流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还可看出越河的半圆形。但由于附近居民垫土挤占,近年来当地基础设施又占用许多水面,现在几乎已经看不出河道原型。清代此处为镇区居民聚集区,两岸都是集市,有书场、家禽市场、牛行等商业经营区。附近的古建筑原有三官庙和八面佛,均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被毁。与越河一堤之隔的皂河石磡保存尚好,由于数年前中运河河堤整修,石磡的高度和长度被部分拆毁,但今天仍可辨识出原初风貌。王晓风说,在今天大力挖掘大运河文化历史的大环境下,呼吁有关部门对皂河石磡遗址加强保护,严禁各方面对这一具有历史价值的运河文化遗址进一步损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5811.html